法兰克福两周记忆

算起来,我在法兰克福的第二周已经要结束了。虽然开学前的现实本应不是漫天玩就是家里蹲,但每一天的日程上却都有可圈可点的内容。不过我并不觉得这是常态,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可以夸耀自己适应迅速的成分。

也许不记下来就会忘记了,所以就稍微写一下最近两周自己遇到的事情吧。恩,其实这部分可以跳过,直接看倒数第二部分吧,它能告诉你学会当地语言的重要性。

————————————————

BUDDY:

前面提到过,我的Buddy Selma是个很好的人,除了第一天带我见了Vali,第二天和我还有Tung见面之外,之后连续好几天都麻烦了她过来搭救在超市手足无措的我。大概能记得的段子有这么几个:

在超市前被一堆德文吓住,于是在FB上从说“It would really helpful if you come(tears, but I don’t want to trouble you too much”,得到Selma热情洋溢的回复以后道出心声 “actually I desperately need you~~”然后被hahaha了。

为了寻找一个便宜好用的吹风机生生让Selma带我翻遍了法兰克福的各种超市,另外和Selma的一堆亚裔朋友见了面,恩以后我可能会写一篇文章来纪念法兰克福的超市体制。

如果我会德语的话就好了,我是真心这么想的。不过……嘛,与之交换的经历也很宝贵就是了。现在真的觉得人生就像教主说的一串珠子,你在经历的时候都不知道它最后会怎么串起来。

昨天Selma在FB上对我说” i am really glad you got to be my buddy”~~~之前我已经用各种方法委婉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了,包括并不仅限于“同期来的同学们遇到了各种事情,因为他们没有buddy”,其实我真的想说的是:因为他们没有你。(不过说出来就不是我了吧)

————————————————

地点:

Mein River:三次。第一次是和vali的international 1号,第二次是和Selma和她的另一个朋友,第三次是vali的international 2号,天气越来越冷了,不过只要有阳光感觉就是极好的。

Romer:两次,一次和Selma和她的朋友。

亚超:第一次是拜托Selma帮助我找的,顺便还拜厄了European Central Bank的巨大的E;第二次是和中国人在Konstablerwache意外发现的。

奇怪的店:农贸市场,各种卖法兰克福产品的店。

————————————————

餐饮:

第一次煮意大利面,用的是Selma推荐的“If you don’t know which to buy, just start with the cheapest”的pasta酱,知道了意大利面要放盐这个事实。

第二次就决定尝试下鸡蛋番茄盖意大利面,很不错。

然后被同学吐槽说意面是只有没东西吃的时候才吃的,什么我之前的人生只是幻觉吗。

第三次决定挑战黑暗中华料理,结果因为对平底锅的性质不熟悉和眼滑看错了菜谱,做出了奇怪的东西。蛋烧虽然火候控得很好,但因为把一小勺糖看成一大勺以及重油,最后倒掉了,相信第二次挑战能成功。意式芝士豌豆洋葱烩番茄和红烧大排烩土豆在重新加热后味道意外地很不错。

对法兰克福香肠的感想:目前只尝试过超市购买的currywurst ring,直接吃就可以了,但是用平底锅烘烤后味道更佳。

可恶又饿了。

————————————————

人物 Menchen:

和BUDDY见面以及和她的朋友见面都是很欢乐的。现在觉得其实各国的年轻人都差不多,有喜欢交朋友的,也有更谨慎的;有喜欢外国人的,也有不喜欢的;有喜欢下厨的,也有讨厌的;有喜欢上学的,也有厌学的;有过马路要看红灯的,也有不看的;有会很多语言的,也有觉得语言难学的;介绍本国风俗给别人,都是一样的费劲,而且会不自觉地夸大;中国人开德国玩笑,德国人开英国玩笑。

我和Selma的话,算是比较谈得来,而且我也很被她的热情感染,should be a lot of fun. 不过德国年轻人在一起还是会说德语就是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托学姐的福拿到了免费的一套炊具,和这边的学长聊了会,知道了这边有很多中国人留下工作了,因为法兰克福有很多中国的金融机构的分行。学长和我忠告说你会渐渐发现这边的好的地方,也会发现阴暗面。另外就是知道了文学城和图片报bild,不过两个我都没看。

和这边同期交换生接上了头并带着他们愉快地刷完了学校和银行任务,不过仅此一天,也许课程开始会再见面吧。

和Selma, Vali 还有她的日本internationals见面,很意外地知道了日本的一个看起来比我还年轻(恩确实比我年轻,我不小了)的女留学生一个人跑去伦敦和比利时玩了,而且还是在没有带手机的情况下。因此再次被激励了想去出去玩于是最近两天都在计划什么的……

同时知道另一个留学生除了旅行就是在宿舍,我觉得他应该看了很多书吧!之前去了瑞士心得是贵,巨无霸要14欧一个。接下来要去挪威。

于是我也要出去玩了,无所不用其极地,抓住秋日的最后时光,虽然去的地方大家都提醒我小心就是了。

再是昨天也就是10月5号,因为挑中了这一天当作洗衣日所以下楼去了三次,每次都遇到一堆到顶楼开Party的人。第一次下去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中国人问我要不要去,第二次上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歪果仁和我说你应该来。于是就加入了这边的FB Group. 回去和同样过几天巴黎的同学聊了会天同学说你去啊,于是我就T恤牛仔地带着一罐酒上去了,终于见识到了Party是怎样的。

感觉主要就是站着聊天,大家都自带酒,在场的吃的东西也不多,音乐很吵基本靠吼,刚认识的人就能把你介绍给朋友,然后再介绍给别人,某种病毒的样子,都是浅层次的对话。有一个人问我说“是不是中国人记不住外国人的脸”,然后我告诉他说“今天晚上我大概还能记住,不过can’t say sure for tommorrow”。我在午夜大家疯狂之前就走了没有见到别人的变身。也许因为是意大利式的Party有个很有趣女生在我们聊天的时候就过来非常热情地扭动跳舞了。

厨房社交:在厨房里愉快的聊天大概已经有好几场了,很好的锻炼英语的机会,口恩。其实也是Selma说如果认识住宅里面的人should be a lot of fun才决定去试试的。

现在觉得自己的想法是不错的,不去构筑文化的鸿沟,反其道而行之,强调自己多么普通,才可能看到其他人的真实形象。毕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述并不抽象。一个人的个人特质最为重要,随着接触增加,才可能体味到特质背后的文化。

————————————————

最后是插花不容错过:

在德国让我烦恼的事情不多,不知道打印店的写法是其中一件。上翻译软件搜了半天觉得是drunkerservice,和其他人说了却没一个听懂的。于是今天我决定去学校图书馆碰运气。

一路问路过去,发现图书馆是一栋非常棒的暖色调建筑,内部有充足的自修空间,就和欧洲遍地都是的咖啡馆一样装修地令人满意,现在虽然课程还没开始,但也有很多自修的人。这图书馆好安静,实在是好棒。我这么想着,从地图上找到了打印机,这边应该有三台,但我只看到一台,于是我就按下扶手,推开了边上的一扇大门。这时候,响起了整个图书馆都能听到的警报声,大概每三秒一次。

然后我才看到那门把手上有个长长的德语词上面有alarm。我把这个词输入字典,没有找到它的意思。

最后他们大概过了一刻钟才把那警报声关掉。一个长得标准的把坏蛋拖走的警卫样子的人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许是半小时,我不记得了。

————————————————

某一天看到的三观非常有问题的一句话一直鼓舞着我,直到现在。

“无条件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

所以我也坚信着自己做的是正确的,而且不管在过程中有多少苦恼和困惑,相信自己会有改善的余地最后达到HAPPY ENDING。只要还有时间。

Advertisement

Second Day in Frankfurt II(which changed my stereotype of Germans completely)

终于有心情坐下来继续填坑,不过好在接下去几天的行程都比较骨感,不需要赶进度了。

在法兰克福的第二天,也就是当地时间9月26日。之前说过,要和Selma和她的朋友Tung一起,去为一个朋友挑礼物。我曾经犹豫过要不要参加,不过Selma很肯定地和我说如果我来会很高兴,于是就这样了~ 挑完礼物以后的预定是要和前一天见过的Vali一起喝咖啡,在场的所有人都提醒我说,如果不想去的话,直接Cry Out 就可以了,在这天的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被反复强调了,“亚洲人通常比较含蓄,但是德国人的表达方式很直接,所以just say anything you want to say, I will not be offended”。于是,虽然有点困,不过我一直都很困,所以也没有特别在意地被他们带着到处转了。

在前一篇里提到过,接下来才是有趣的地方。不过,我觉得把这些内容用中文写下来有点背后说坏话的味道哦,嘛……

————————————————————————————————
Part I: how to build a teddy

总之他们这次准备去买的礼物是泰迪熊。目标商店比较特别,可以自己组装玩具熊并为它们挑选衣服,于是,我也和Selma一样,”Really looking forward”了。我们在Zeilweg换乘,来到一个购物中心。后来我知道,这里大概就是Wordwest Zentrum,翻译为西北中心。

西北中心给我第一印象就是,有很多恐龙,很多很多恐龙(后来知道这边有个展览),Selma和Tung貌似也不知道这边是怎么了,于是我难得地拍了几张照(我不想显得像游客,目前为止很少在外面拍照。我总觉得,等到在这里住久了,才会知道哪些才是值得留念的景象)。西北中心是非露天的购物广场,但里面也长着好多两层楼高的大树。我们沿着自动扶梯下去,一路俯视着底下琳琅满目的蔬果,迈向此行的目的地,一家名为Build-A-Teddy 的商店。

这家店提供各种还没有填充的外形各异的Teddy Bear,兔子,大象,青蛙,甚至还有印有花花绿绿反战标识的Love and Peace 泰迪熊。角落里有台充绒机,一位金发的中年女工作人员坐在边上。此外,店铺的大部分面积,都留给了泰迪熊的外设,小裙子,小靴子,小帽子,比基尼,玩具ipod,滑轮,小匡威,小发夹,小提包,诸如此类,总觉得这是很不错的商业模式。我和Selma还有Tung在挑泰迪熊的衣服的时候犹豫了很久,因为选项确实不少。

先补充点法兰的物价知识。在Zeil(也就是主街)走过的时候,看到路边的帽子只要3-4欧,包只要9欧,配饰什么的大概1-3欧都有(自然也有贵的商店,我这边是说在这个价位已经可以买到质量过得去的衣服了,法兰的H&M的话也就10欧起跳的样子)。在便宜的咖啡馆吃饭,饮料加食物是5欧左右。

而在这个Teddy Bear的商店,小靴子要10欧左右,Selma一边看着标牌一边感叹,”I can buy a shoe for myself with 10 euros”,我也是同样的感想,不过最后还是挑出了泰迪熊和一套裙子给了少年Tung,然后我们拿着熊去到那个金发女店员那边,她长着一张兼具活力和慈祥的脸,之前Selma听她和其他顾客的对话,说是要把爱和信念注入到泰迪熊之中去。

到此为止,都很正常。

然后女店员转向我们,然后递给我们一个爱心模样的塑料玩具,上面有一个按钮,示意我们按按看。我们三个轮流感受了按下以后可以假乱真的心跳。店员只会说德语,不过我还是理解了她的意思,是要放一颗心在泰迪熊身体里面,但这个高级玩具应该是要额外付钱的吧,而且效果有点太惊人了~Tung还是选了边上心形的布片。

到此为止,都很正常。

接下来店员示意我们三个人一起把脚悬在充绒机的脚踏板上,感觉像是某种仪式,然后听她授意,1,2,3,一起踩下去。她紧紧抓住泰迪熊对住充绒管,熟练地翻转泰迪熊,嘴里念念有词,左臂,右臂,左腿,右腿,身体,慈爱地抚摸过神奇地变得滚圆的泰迪熊的各个关节,Tung的泰迪熊就这样在我们眼前出生了。

然后店员示意Tung对红心注入爱和善意的信念,让Tung和她一起拿着红心往左摆摆,往右摆摆,往上摆摆,往下摆摆,跳起来,转几圈,我和Selma一边帮忙数数,一边乐不可支,感觉实在是太疯狂太有趣了。跳到一半,店员忽然说了些什么,貌似把他们吓住了,Selma指着店员头顶上的玩偶架子里戴着墨镜的青蛙和我解释说,那墨镜里面有摄像头,我们现在正在上电视。于是大家都一起看向Tung,Tung肯定在想自己刚才的表现,不过店员随后就解释说其实没有摄像头,于是仪式继续。最后店员还让Tung亲一下那颗心,再把心压进泰迪熊的身体内部,于是这样就算完成了。“I love my job~”店员说。

不其实还不算完。充绒玩具的背后缝线是要收口的。店员问我们三个中谁最年长,我举手了,于是她把缝线递给我,让我从中间剪断,于是我就成了这熊的foreign god mother了orz。接下来就是拿熊去边上的澡盆模样的地方用刷子刷,然后再去电脑上填写熊的出生证明。那个女店员有种把我们牢牢掌握在掌心的气场,所以我们就很happy地选了衣服,Tung给熊命了名,然后跑去结账,在出生证明上有熊的名字,出生日期,和收礼物那个人的名字。结账处的另外两个年轻店员一边打扮着Star Wars里面的Yoda熊,一边很没办法地看着我们被那个女店员耍得团团转。

最后到了装箱的环节,女店员说打开屋子需要额外的咒语。她递给Tung一根小小的银魔杖,问我知不知道德国的熊的童话(好吧我是真不知道,有谁能给个提示么),教了Tung一句又长又拗口的咒语。Tung拿着魔杖转了两圈然后念了咒语,店员砰地一声把原来是扁扁的纸箱丢上天,再次落到她手上时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屋子形状的箱子了。快速跳过痛苦的结账环节,我们离开了这家Build-A-Teddy商店,”She is really crazy XDDDDD,but we have a lot of fun right.” 我一边忍笑一边赞同。

————————————————————————————————
Part II: TV series?

去见Vali的路上还在地铁站偶遇了他们另一个朋友。虽然是初次见面,不过对方还是很直接地告诉我说,要抛开亚洲人迂回婉转的习惯,我想这也是他们在和类似的人打交道时候的直接感受吧。

总之,为了和Vali还有她带着的一个日本人见面,我们来到了被Selma说是拥有世界上最高的手动扶梯(5层楼高)的玻璃商场。我们先从短的扶梯下楼,两边都是美式唐纳兹的广告,Selma说甜甜圈实在是Awesome,Tung反唇相讥,awesome又awesome,把我们都逗乐了。再次上楼,站在这传说中世界最高的扶梯上,Selma忽然回过头来说了一句,“When I get sad, I stop being sad and be awesome instead”,瞬间让我想起一位朋友。

”Have you seen——?”她只是随便地问。“How I met your mother?”“Game of Thrones~”

啊,当时就忽然有了一种,全世界年轻人,联合起来,的感觉了。

————————————————————————————————
Part III: apple wine

Vali是那个日本人的Buddy,我们在楼上的一家很大的电子产品超市Saturn,类似于Bestbuy和苏宁,见了面。打招呼和离别时候的拥抱礼我还不是很习惯,不知道在法国的同学们感觉如何了,一行人往昨天经过过的广场走去。昨天在这里有个集市,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今天依然在。Vali和我解释说,这边时不时就有这样的集会,商家或者农场在这边设摊,贩卖之余也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

貌似是个农产品集会,广场上有一家家栅栏拦着的牛,羊,鹅(鹅毛枕头什么的),也有贩卖蜂蜜制品和香肠的。经过一家名叫Possmann的苹果酒的摊位时,我们决定停下来买一杯。Selma告诉我底下写着的1.5 Pfund+1的意思是,付2.5欧拿一杯酒,把杯子交回去的时候会拿回1欧。

所以我们就一人要了一杯Süsser结尾,大家都以为是苹果酒Apfelwein的东西。从法兰克福传统风格的蓝白色瓷瓶里倒出来的偏棕色的玉液琼浆,为这美好的一天干了杯。

然后尝了一口,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样的感觉。再尝了一口,大家开始渐渐犹豫地表示说,“我觉得这就是苹果汁嘛”,讨论了好一会儿,得出了统一的结论。

于是转头去看说Süsser是酒的Selma,Selma说“这是我祖父告诉我的……”于是大家都明白了,真是一次愉快的畅饮。

顺便说苹果汁的味道还真是不错,新产的苹果汁,绝对是本年度最佳。

—————————————————————————————————

然后我们就去感觉很像来福士或者说久光更确切- -的Galeria买了大家大力推荐的WMF(扶额,有人不介意用过的话我真的可以加个包装当礼物)的餐具(不过其实其他牌子的餐具也不会便宜到哪去),去Strauss买了枕头,去Romer取了外景,跑去美因河上的小铁桥看了上面的同心锁(这部分比较像标准的观光行程了),最后大家挥手告别,Selma一再叮嘱我说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找她。我心里想着,不一定会有问题呢,回家后还去了附近的Penny Market买早饭,于是就这样,和我在法兰克福室外的这一天告了别。

至于是这个标题的原因……我在和Tung他们离开泰迪熊商店的时候说,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大概会改变一般心目中德国人一丝不苟的印象吧。那个女店员确实问了我中国人对德国人的印象,我蹦出来的词是Clean, good timing, organized…

现在还要加上一句,”Germans can have fun, too”……虽然莫名觉得这句话,有点失礼~(很失礼才对吧)

Second Day in Frankfurt(Part I)

流水账++

昨天和Selma(学院给分配的Buddy)在FB上约好早上十点钟在法兰克福的交通中心Konstablerwache 见面,去学校询问Semester Fee的事宜。法兰的铁路系统四通八达,每辆地铁的到达时间和到站时长都写在站上,所以很容易制定出行计划,按照计划只要9点起床就好了。但我早上8点钟就自动醒了,然后想起还要把移民局的文件交给楼下昨天被Selma称为Cat Keeper的管理员交换信箱钥匙,于是打滚下床。管理员会说一点英语,感觉有点凶,但当我坚持只给他文件的副本的时候,他还是让步了。告别的时候,我保持了没事就danke tschüss的好习惯,经常有人发音成danke sheet,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鹦鹉学舌之。

经过了昨天的历练,我已经可以像老鸟一样左右张望电车过马路了。车晚到了两分钟,让对德国还有着准时的刻板印象的我有点大惊小怪。再次见到Selma的时候,感觉她的发色和昨天相比深了一些。她的边上站着一个看起来亚洲血统的男生,和我打了下招呼,我们就一起坐车往法大新校区所在的Holzhausenstrazze而去(希望我没记错),那个男生的名字听起来是Tung,感觉不是华人,昨天已经提到,今天要帮他一起挑礼物。在那站下车的时候,风很大,他们告诉我说,大概有90%在这站下车的乘客是去法大的,所以只要跟着大家一起走就好。

大概在10点25分到达了学校的社会科学楼(PEG),还有5分钟Office Hour才开始。在2楼的International Office里,我们和昨天一样沉默和有序地在桌子旁坐等着,过了一会儿我开始提问早上在宿舍需知上看到的垃圾分类的事情,我说不明白雪茄为什么不归到Organic里面,三个人很激烈地讨论了一会儿,然后说Organic不是代表Living,而是代表容易腐烂的东西,话题不知怎么跑到暖气的打开方式上面。边上也等着的男人就觉得很好笑地插嘴说Clockwise。

大概过了一刻钟轮到了我们,于是我终于见到了一直邮件联系的Ms Freier。Selma和昨天一样用德语噼里啪啦地帮我解释我们没有收到信件的事情,Ms Freier 过了一会儿给了我一份副本,Office Hour到12点结束,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要完成从银行到这边往返的任务。Selma同时说着We’ll make it 和 I don’t think it’s possible,三个人一起出去往车站赶,路上Tung和她激烈讨论公交车和地铁哪个快的问题,最后还是选了公交车,一路上有点小堵,Selma一直赌气地坐在那里一边看表。

到了银行,是银行职员帮我们填了转账的表。神奇的是,和快递单一样只需要填表,不需要拿回单,而理论上来讲表谁都可以填吧,一时间我还有点忐忑,不过幸而是接下来去学校交表并没有遇到问题,并且总算是在12点之前完成了任务。这样一来重要的事情都完成了,只剩下过一周拿银行卡,以及学校卡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现在还需要买二十欧的周票……),Selma一边说着I am really looking forward一边闪闪发亮地开始思考去哪里吃饭的问题。

到了地面上才发现预定要去的饭馆关门了,他们问我去哪里吃午饭,我只恨用英文无法表达“你问我我也”的成句。一路经过了被Selma戏称为Germany Chinese Food 的Fried Rice和Fried Noodles(炒饭炒面= =),最后到了一个以天朝的眼光看起来相当高端的场所,Selma和我一起点了苹果派和一种那个店里的特色薄披萨,饮料选了水,而Tung选了Burger,听他们的对话,也觉得这样的店稍微有点贵,毕竟是在法兰克福的市中心,很少有低于5欧的食物。

端上来以后发现3欧的苹果派边上还有冰激凌和奶油,5欧的薄披萨上面撒了洋葱和火腿,酱有点酸味,而Tung的9欧的Burger非常丰满,边上还有烤土豆。当水上来的时候,里面有气泡不停地从底下冒出,看起来有点奇幻,Selma忙不迭地道歉说是德国人爱喝的Sparkling water,她的朋友找遍了上海都没有找到,我尝了下说有点像没有味道的可乐,和普通的水不一样,对舌头稍微有明显的刺激。聊到英语的问题时,出乎我的意料,Selma表示说如果不是天天说,根本不可能有Perfect English,之后Tung和Selma为英国口音争论了起来,Selma说她可以听英国人讲一整天的话,而Tung说美音更平滑,而我只能Whatever。顺便说,之前和接下来的一路上都是那么有爱的争论。

Tung给朋友准备的礼物有围巾,挂坠,包,还有接下来我们要去的一家商店,可以自己组装泰迪熊。我们在Zeilweg换乘,最后到了Frankfurt的另外一个购物中心,好吧,有意思的部分,下面才开始呢。

First Day in Frankfurt

前言:我们总要仰仗陌生人的善意

我不觉得第一次是什么值得纪念的事情,不限制定语的话,能发生的第一次实在太多了。

好吧,对我来说,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坐飞机,第一次搭乘国际航班,第一次转机,第一次来欧洲,第一次一整天都在使用英语。也许我现在这么淡定,是因为冲击太大的缘故,过去四十八小时的事情就好像走马灯一样经过了,只余下在原地晕头转向的我。

现在我就坐在这间无疑会让人患上幽闭恐惧症的木纹家具和白墙的小房间里,坐在视野被我BUDDY赞不绝口的窗前,窗户以一幅风景画框的姿态大开着,望出去是已经让人觉得稀松平常的红瓦和烟囱,暮色将渐,行李还丢在一边。我想如果现在不记下这三十多个小时发生的事情,接下来故事马上就会重写我不大的大脑硬盘吧。虽然有很多事情值得记录,不过我还是会尽量写成简洁的流水账的。

————————————————————————————

我是在上海搭乘去法兰克福的飞机,并去吉隆坡转机的。以实习忙为借口,我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到极点,临行前一天才问ZX借了德语字典,临行前一晚还在满头大汗地打包。父上和母上把我送到浦东机场的时候,我还在紧张地查在吉隆坡转机的注意事项,好歹是背下了Kuala Lumpur 的发音。学校那边配备的BUDDY答应了来接机,但我却对于自己会是什么表现完全没有自信,毕竟口语弱渣渣我是有自知之明的。

我们提前了三个小时到达机场,一路上都有标识,非常顺利。前一天有值机所以不用排长队,安检什么的顺利到让我暗笑自己“是不是缺乏作为关卡的难度”。确实,只要行李符合航空公司的规定,对方就不会太难为你。不过,浦东机场的wifi连接失败,免费充电插头也没有插座,我略郁闷地等到登机门开启。在我跑去商务舱排队又跑回来时,队伍里的人们都发出善意的笑声,原来经济舱要晚于商务舱登机,真是等级森严。

对浦东机场的最后印象,是登机的狭窄通道里HSBC的广告,然后就进入了马航的华贵世界。从浦东飞吉隆坡的飞机座椅是紫色,设备和系统也非常新,座椅上都配备有电子屏幕。距离我上次搭飞机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早已经忘记了当时的情景。飞机里的暖气打得很高,我说着谢谢请边上的男生让开,坐进靠窗的狭窄座位,将座位上的坐垫和毯子手忙脚乱移开。坐下以后过了五分钟我跳起来,发现我的护照和机票不见了。

谢天谢地没有闹出上飞机5分钟就丢失最重要物品的笑话,它们都在座位下面,于是我淡定地坐下,和邻座的人一起研究了一会电子屏幕和耳机系统,结合我对下一班航班的观察,马航的电子系统内容应该互通,不管系统是老的Linux,还是新的Whatever,游戏(有数独纸牌填字游戏祖玛等),电影,音乐,什么的。又过了不久,飞机就起飞了,等我拿出相机想录下起飞场景,却已经迟了,飞机已经穿过云彩,翱翔天际。看着和勿忘我花一样蓝的天,忽然明白了哪位(抱歉忘记了…)和我说的,“多拍点天空”,无论是谁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都会想记录下来吧。

大部分时间里,这班飞机的航线都在海上。我在透过薄云看见底下的船只时,才会意识到下面不是蓝色的天空,而只是水天一色。船只看起来很迷你,但和岛屿和房子参照物一比,就知道有多么大了。有时候一些细小的云会漂浮在半空,看起来好像一些白色的惊叹号。间或底下出现集成电路一般的陆地。接下来的航程非常平淡,飞机广播从来听不懂,只是在飞机偶尔倾斜的时候,我惊叹于自己竟然会冒出“暂时还不想挂掉”的念头,可能这幅景象让我确实有些期待吧。

————————————————————————————

邻座的男生是去英国念书,也是去吉隆坡转机。在飞机上稍微聊了会,觉得转机时间挺紧,下飞机以后就基本上和他一起走了。和之前别人告诉我的不同,不需要120小时落地签,只要和别人一起往前走,搭乘上免费的机场列车,总共花了不到半小时。一路上大家都很沉默,周围没有看起来可以问的工作人员,好歹是无惊无险地到达了目的地,并在登机门前和他告别。

在等进登机门时,遇到的一对辽宁来的夫妇,他们是去欧洲旅行的,和我要搭同一班飞机。去法兰克福的飞机登机门开启得很晚,我时不时去问机场的工作人员,但每次都感叹“They can not understand my English, and vise versa ”. 吉隆坡机场看起来和浦东国际机场的风格差不多,玻璃和钢铁,只不过要小不少,从窗户望出去,看不到落地时看见的那般壮观的岛国夜景。那对已经去过欧洲,一回生二回熟的夫妇劝我说不要着急,而我连上了三小时的wifi在和感觉已经很遥远的同学亲友们打招呼。最后我还丢下行李给那位先生看管和他夫人一起去了WC,路上忽然一阵后怕,不过最后什么问题也没有真是太好了。总之接下来在上飞机的过程中还得到他们的不少关照。

第二辆马航的飞机比之前的那架要旧不少,当我来到末尾的座位上时,发现上面已经坐了一个人,原来对方想和我换位置,飞机上总之到处是换位置的天朝人。于是我就和一个看起来很NICE的老外一起坐了。坐下不久对方就和我说起话来,我是完全地手足无措了。总之对方是个新西兰人,手臂上还有新西兰的地图纹身,”If I get lost”,去班贝格工作,不会说德语,是个CLAAS工作的工程师,大概就是这样。他听完我说话以后过了一会问我“why Germany?”,然后我开始说Germany is great…同时心里却暗暗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后来他问我是不是去德国要VISA,并把护照拿出来给我看说他们不需要VISA,我却没有记下他的名字,略微有点遗憾,在他的指点下,我第一次在飞机上看到了日出。

起飞的时候,感觉外面已经有了隐隐的雷电,后来在飞行过程中,飞机有不停地在颤抖和晃动,开始还觉得有点慌,后来想想觉得这和开在颠簸的路上的卡车差不多,也就释然了。飞机灯关掉,半夜里听到边上有不停的”ICE, ICE”的声音,拿掉眼罩发现New Zealand Guy在剧烈地流鼻血,流得到处都是。飞机快落地时空姐还过来问他身体状况,想到之前一班飞机上的留学小哥也有流鼻血,并且很淡定地拿纸塞住了,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了,不过这位在飞机上就重感冒了,实在是有点惨。

————————————————————————————

于是在德国出关的时候,基本上是跟着新西兰人走,旅客们都淡定沉默地沿着出口走着。最后经过关卡的时候,辽宁夫妇遇到了点问题,让我帮他们做英文翻译,提前套上了毛衣的我满头大汗地替他们和海关职员(?)翻译了半天,终于帮他们拿到了入境章。大概是看我太辛苦,接下来轮到我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自己是来读书的,刚准备拿出文件,那位工作人员就打断我说不需要我提供任何东西,直接就敲章放行了。

那对打算自驾游的夫妇稍微等了我一下,并帮我拿到了我的巨大的行李箱子,直到看到我的BUDDY,我们才挥手作别,大概如果没有人来接我,他们会和我拼车到市中心吧。总之,一出飞机场就看见接站的人真是太好了,由衷这样想着的我,开始了我的口语狂飙之旅。

BUDDY之前在信里感觉是个蛮热情和随和的人,她还是蛮在意我对法兰克福的第一印象的,所以不停在解释说电车很旧,设施都没有中国大什么的,然后我就稍微有点苦笑地和她说这就是大部分中国人追求的欧洲的历史感觉(信口开河自重),老实说我已经累到没有什么第一印象可言了。总之从机场到中心车站的路上因为我看起来太面善的关系还帮助了两位去慕尼黑的中国人找路,感觉是刚见面就给BUDDY添了一堆麻烦。

接下来就是去老校区边上找了家面包店吃早餐,卡布奇诺和芝士蛋糕,芝士蛋糕比飞机上的飞机餐好吃(马航的飞机餐应该是马来西亚食物吧,烹饪得有点西式的鸡肉,奇怪的色拉,水果,布丁,烤得像稍微有点糊的好吃的的土豆,和炖烂的胡萝卜什么的。啊,不知道为什么觉得飞机餐里的芝士蛋糕比国内的芝士蛋糕好一点),和BUDDY一直在聊天,等着学生公寓办公室开门。后来在办公室门前还遇到了还没来时就联系过一次的同学,也算是很巧,不过感觉BUDDY有其他安排,就和她先走了。

德国的各种办事地方都有固定的办公时间,具体时间各不相同,感觉给人带来不少麻烦。今天去的地方里,公寓办公室10点开始,公寓门房是上下文各一个小时,移民管理局是13:30结束,银行是13:00-14:00休息,学生国际办公室记得是下午两点开门。以10点开门的公寓办公室为例,但实际上工作人员早就在里面了,只是到点了才会有人进去,大家都很守秩序,只有我刚来不习惯看到地下画的黄线。

中午去到银行才发现需要先去移民局办手续,结果就耽搁了一会儿。BUDDY就叫了她的朋友过来,两个人一起帮我选英文名,google for “most often used English names”,喂你们确定不是开玩笑么,在餐厅吃了饭,她的朋友也是BUDDY,我问她,我们叫你BUDDY,你们叫我什么,她想了下说是International,真的是很奇怪的称呼。结果下午因为没有收到学校的另一封标有转账明细的原因,得先去学校,发现假期学校人还是很多的,而且要见人还要预约时间,结果只能挫败地跑去市中心的Konstablerwache逛街买枕头和SIM卡。当我拿到一个标准SIZE的枕头的时候,她们都表示说这实在太小了,原来德国人家里的枕头大概是1Mx1M那么大的,当我拿着打折后只需要8欧的枕头出去时,两位都表示说从没见过那么便宜的枕头。虽然有点遗憾没能给自己抱着巨大的枕头睡觉的机会,我还是觉得不要和钱包过不去了。

SIM卡的话各种超市都有卖,顺便还买了各种清洁产品。洗发水什么价格从零点几欧到五欧,BUDDY在很认真地挑,口头禅是“学生就挑最便宜的”,而我却满脸堆笑,也许我应该问她是不是经济独立了什么的。挑SIM卡的时候她问我是不是喜欢8,不喜欢4,我只能表示说这已经是过气的时尚了,一边说一边想我是不是做了什么坏事破坏了她们对中国人的印象=。=

最后稍微逛了下,和BUDDY约定了第二天会和的时间地点,BUDDY说可以来接我也可以找个地方会合,后来才说明找地方会合是为了让我自己能找到路。虽然已经快累到思维断线了,不过还是和她一起买了周票,并在中央车站拿了标有路线的小册子。中央车站里有个男人在拉小提琴,BUDDY说她很尊敬这样的人,因为他们选择卖艺谋生,而不是选择乞讨或领每个人都可以有的救济。

说到法兰克福的铁路线,日票和周票都是纸质的,只有在有人查票的时候才需要拿出来给他们看,所以我也就把票放在胸前的口袋里收着,搭上了满满都是白人的地铁,这时候才稍微有点在异国他乡的感觉。除此之外,在德国人们的距离会离得稍微远一些,即使之前在商业街上,迎面走来的人也会神奇地和你拉开距离。在商店里稍有磕碰,就要说 Entschuldung ,感觉对方会对意料之外的肢体接触感到很恼怒,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搭乘过高峰期的魔都地铁吧。

从中央车站回来,稍微在宿舍里安顿后,BUDDY就带我去附近的名为PENNY MARKET的超市买早饭,0.65欧的牛奶什么的,H开头的表示能放得久,1欧的果汁和面包,1欧的巧克力,1.5L的水售价0.19欧。我觉得如果在德国要以和中国一样的方式摄入相同的卡路里生活的话,应该消费不高才对,普通的餐馆大概是4欧左右一顿,包括饮料是6欧,问题就是在每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不同。在中国人们会跑到巴黎去喂鸽子,而在法兰克福地铁站都会飞进的鸽子却被说成Disgusting。

从超市回来,BUDDY最后演示了一遍过马路时要按下的按钮,和我挥手告别,回去吃晚饭了。

——————————————————————————————

没有任何修饰的这篇就这样了,已经够长了吧,然后……恩然后我就打开窗子坐下来开始写东西,直到现在。

啊对了,刚见到BUDDY时,和她感叹说,每个我遇到人都要去慕尼黑啤酒节,无论是那对夫妇,还是New Zealand Guy,又或者是法兰克福机场遇到的那两位。问我想不想去,诶,你问我我也……
.—- -. -. . . .
( .’,—– – – ‘ ‘
\_/ ;–:- __——————–__
__U__n_^_”__[. ooo___ | |_!_||_!_||_!_||_!_| |
c(_ ..(_ ..(_ ..( /,,,,,,]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o)(o) (o)^(o)–(o)^(o)

娱乐致死——从姓名查重服务说开去

我知道这条内容恐怕很难通过审查,但是忍不住说点什么,因为我必须说点什么。

网站链接附在文后

我今天早上起来读微博,发现朋友们都在疯狂转发姓名查重的服务,可以查到全国有多少人和你同名同姓[1]。这个名叫身份通的网站号称数据来自于国安部,依赖于NCIIS数据库。NCIIS数据库是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缩写。原本我以为这又是个娱乐性的网站,靠抓取查询人的名字给出结果,但看了下煞有介事的数据来源,觉得可能是真的。出于真实性的考量,我搜索了页面底端的备案信息,但并没有查到可靠的注册单位,再查了下域名信息,也无果,唯一的线索好像只有国政通。

《21世纪经济报道》题为《国政通:微博实名制获利企业浮出水面》[3]的报道显示,国政通是一家民企,“国政通主要给微博网站、婚恋网站、求职网站、电信机构、银行等第三方做身份认证。是是公安部门唯一指定的身份认证服务商。CEO杨宝升曾经是中国电信数据局的副局长,创始人张毅多年从事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投资银行顾问工作。”在国政通官方网站上,《京华时报》题为《身份认证合法 仅提供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比对服务》的新闻 里出现了姓名查重服务的主域名。基本可以肯定,姓名查重服务是可信的,这个网站的出品企业国信通和公安部合作,网游和微博的实名制服务都是他们提供的。

So What?作为一个独立思考者,我不禁深深纳闷起一家握有13亿人身份信息的严肃的企业,居然会弄出个那么富有娱乐精神的”查重名”功能出来,而且也看不到广告之外的收益点。姓名查重页面用是一个二级域名,仔细一看它从属的一级域名[4],我感到有点吃惊。一级域名是关于“身份通”OpenID的网站。这里稍微解释一下OpenID的作用:现在有很多网站不需要额外注册,可以直接用新浪微博的ID登陆,此处的新浪微博就相当于是OpenID。网站提供接口,新浪保证接口的安全性和账号信息保存。推而广之,用身份通的账号可以登陆多个不同的网站。而只要身份通账号信息是实名的,就可以保证登陆其他网站时候也是实名的。身份通确实是实名的,由国信通这个企业来保证。

结合姓名查重服务里注册身份通的链接,这个姓名查重服务应该是在推实名认证无误。企业使用身份通来验证个人身份,保证交易的诚信,是一件好事。但是作为一个独立思考者,我得想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在2014年6月之前要贯彻网络实名制[5],之前网上对于这点的讨论和争议很多,有在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讨论,也有在立法层面的意义评析(周永坤的《网络实名制立法评析》[6]写得不错)。现在从操作层面上,我可以大胆想见,只需要“备案网站的注册用户需要绑定身份通”一条规定,就能化网络实名制为不可能为可能,只要在中国备案的网络上进行发言,言论便能和真实身份牢牢挂钩。且观这次姓名查重网站的推广,话题度和传播速度都是极其高的,虽不一定能达到增加身份通网站注册量的目的,但亦可消除人们对其的戒心。

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崛起,曝光了许多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网络实名制一旦推出,必然会影响到公众发言的情绪。思及前几日微博上慕容雪村等人的账号被封禁,在这初夏的晴好天气里也感到了一丝寒意。大V们何罪之有,而且纵使有罪证,也早已与账号一齐散去,只有在实名制的后台,还存有他们说过的话,并和自己的身份牢牢挂钩。
话说法律框架内的审查并不可怕,实名制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深谙媒体宣传之道者作推手将一件危及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事情美化为一项公众性的娱乐行为。娱乐娱乐,就能隐去悄悄扼住居民咽喉的手的踪迹。娱乐娱乐,温水里的青蛙总有一天不再蹦跶。娱乐娱乐,千秋永载中国梦。

【本文为初稿,备案方面和网络实名制操作还有网络实名制的弊端方面因为不太了解所以没有详述,球阅读链接,求合著】

[1] 同名同姓 zhaoren.idtag.cn/samename/searchName!searchIndex.htm
[2] 【京华时报】身份认证合法 仅提供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比对服务 http://q.id5.cn/news/meiti/183.html
[3] http://dapenti.org/blog/more.asp?name=xilei&id=55634
[4] idtag.cn
[5] http://pcedu.pconline.com.cn/323/3234982.html
[6] 网络实名制立法评析 by 周永坤 http://zhouyongkun.blog.21ccom.net/?p=4
参考文章太饿了没看完,怒黑独立思考者

ASK.FM 提问 : 赐给你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你终生不能出这片土地,你希望住在什么样的地方?

Q:如果赐给你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你终生不能出这片土地,生活用品也不缺,你希望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可惜详细YY一下……
http://ask.fm/ripStockard/answer/34987417474

 

A:理论上讲只要快递能送到边境,网线能通,天气较好就不是什么问题吧。不过还是加点限定条件好了。
先旨声明只是按照提问者的意图遐想罢了。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的愿望不会超过现代科技的极限,不会说想在热带的海洋上看到极光。

先说室内,希望起居室很大,略现代,有一张很大的桌子和顶到天花板的架子,这样想放的东西都放得下,上G的网速和超级电脑无限翻墙,还有指定品种的麦片,边上有个应有尽有的大图书馆和化学实验室,厨房,还有个满满的金库(喂),后院有个500米高的气象塔,建筑内部有复杂的秘密通道。

不过我觉得大家对室内不会有什么期待吧,再说说室外好了。

室外的话无论怎么布置感觉都会像楚门的世界吧。我希望室外是亚热带,稍微有点气候的变化又不至于太寒冷。这么说来住在浮岛上好像也不错,不过因为浮岛的命运不是很确定搞不好会葬身鱼腹就算了。
如果我不能出这片土地的话当然不想被外面像猴子一样围观,所以周围种了一圈椰子树墙和矮树墙。想看到外面的时候我会登上气象塔。有个喷泉广场,水可以淹没脚踝,广场上摆着一圈椅子。如果靠大海的话无法避免海啸和恶劣天气,于是就用喷泉代替了。
房子后面有一小片神秘的树林,适合踏青野餐玩耍观察植物,里面有个树屋还有神秘的古宅。门前希望是峡谷,峡谷下方停着鹦鹉螺号,过了桥是花园。

最后是服务人员。因为不想费神去准备早中晚餐而且明显周围也没有便利店,所以希望有个心灵相通的厨子。女佣,管家,打扫大房子的清洁工,室外清洁工,树林和植被养护人员,图书馆管理员,边境守卫,会客安排者,机械操控维护人员,故障处理人员,快递员和代收包裹的人,搬运工,医生和护士,侦探,帮我出门处理需要证件事务的人员以防网银账户出问题。他们有完善的接替和轮班机制,不需要和我住在一起,准时上班。
如果问问题的人想吐槽说“这么多人员太麻烦了” 那我想说其实都换成功能齐全的机器人我也不介意的。

在边境希望有个会客室,最好有一小块区域还堆点雪,有事没事跑那边营造下被流放的效果。
差不多就这样,Have Fun.

仔细一想帮我布置这片土地的人被我讹了对吧……

以为你还可以控制一切?再也不能了——Google Reader关停之我见

早上起来打开Twitter,便在学姐那边看到Google Reader关停的噩耗。满时间线哀鸿遍野。此情此景,让人想到Google取消GR评论功能整合进G+的那一天。

“嗯,不过仔细一想,我觉得放弃它或许是个正确的决定,Google Reader把我弄得太累了。”我一边这样想,一边打开GR看了两条TechChurch上对此的评论文章。
不是这样吗。甚至在微博和社交化媒体出现的时代出现以前,GR就让人感觉到了信息过载的压力。几天不扫,未读数剧增,我不得不装了个“在超过1000时显示精确未读数”的插件才解决问题。

但得承认GR还是很棒的,我能订阅一切我感兴趣的内容,知道在哪儿能找到它们。再说现在我的日子比起对未读数无能为力的时候好过多了。每天我打开GR,一目十行扫过标题,把感兴趣的文章丢到Pocket(read-it-later),完成这一切后 打开Pocket,删掉次要的,开始阅读。我会给有价值的文章依次加上TAG和星标然后存档,特别有价值的我会发推。最后我会整理加过星的Pocket项目,并且存到Evernote里。说来,这一通流程下来,要是受虐狂绝对会达到高潮的。
我知道我不会是唯一的一个。仔细一想,我用社交网络分享,手动筛选信息,用暂缓阅读工具保存有价值的文章,最后用笔记软件存档,电脑上我甚至无法接受GR原本的皮肤而装了皮肤插件 ——为什么在缺失那么多关键功能的情况下,我还在用Google Reader?有人会说现在Web产品功能细分化是趋势,但你看,细分到这个程度,未免有些过分吧。

现在社交网络和微博已经成为新的消息来源,新闻门户也依然是一个选择。在社交网络上你看到的是被友人筛选过的信息,门户网站是被责编。
RSS依然被广泛使用,所以大多新闻站点都可以订阅。 依赖Google Reader的最大的好处,在于你可以控制住你的消息源,至少你知道自己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都在里面,而且选择点进哪些标题的是你本人。
——可是真的如此吗。
信息过载依然是GR的大问题,而且不仅仅是GR的问题。容我无法免俗地说,这是时代的问题。思及GR的种种好处,就越来越觉得追思GR或许是一种抱残守缺的行为。看完每一个条目已经不可能了,甚至读完标题都成为行为艺术,这事实上决定你必须有所取舍。把信息传递的每一个环节控制或许已经无法实现了,想要做全知的上帝最终只会被琐事缠身。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危险的,但何不承认每个人关注的重点本来就不一样呢——即使订阅的feed是一样的,你我也未必会看到相同的东西。

上次Google Reader可能面临关停的消息出来的时候,我感到愤怒。这次Google需要“集中精力”这样的借口看起来依然很软弱,而且GR也不是唯一将被关停的,我却不再愤怒了。或许是因为最近看到的一些个人化定制的新闻服务,例如Prismatic,让我觉得GR的接班人出现的缘故。这些服务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定制你看到的内容,我觉得这或许会免除自主筛选的劳役。当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它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让机器根据自己的口味来筛选新闻是件危险的事情,不过为何不承认我们早已无法控制一切呢。
我比较担心的是独立博客受到的冲击,不过,或许GR足够小众以至于影响不大,或许人们会迁移到社交网站上,或许人们干脆停止写作。对于中国用户,还有一个重大的影响是很多翻墙才能读到的新闻不能在GR里被订阅了。
篇幅所限也不打算讨论Google,作恶,G+,和商业行为,企业责任,已经有够多这样的文章了。再见,1000+,平心而论,维多利亚时代的银茶具最好还是保存下来,虽然一般已经用不到了。

“世道和人心变得真是快啊。”我摸着自己的心,边看着蓝中带灰的天空边感叹道。

慢下来 停下来 或者本来就已经够慢了

或许每一次假期之后人们都会对自己的牌进行洗牌重组,或者重组一直在发生,只不过在你意识到它的时候,总是在一个新时期的开始罢了。

虽然好像有很多可以说的,但想要付诸文字,却没有以前那么轻松了,大概是因为心里面的事情多了的关系。

去年以来面过了茶姐姐,阿瓜,凯坡,猫君,静默,团长,睡觉等等其他人,有找上门来面的,也有我确实是想见或者见面的命运无法回避的人(噗

然后今天是第一次参加人数比较多的面基——典型的魔都圈面基,还是得多谢贝壳。很多人不认识,或许以后也未必熟识。站在那里我觉得和他们的距离还是很遥远的。当然,一起玩游戏还是颇为开心。

老实说,开学以来,我觉得很疲惫。疲惫在于说不清楚自己想说的话,亦在于人生当中第一次被人包围着,现实中或者网上都是如此。

如果可以的话,真的是希望生活中的每个值得珍视的时刻都值得铭记,但是事实上,有很多时刻是丑陋的,或者多少是再怎么重写设定,都无法完美的。

很久没写东西,写着写着就觉得平静下来了。对自己,总要有些时候彻底诚实吧。

和人们在一起,很幸福,但是也有或多或少的烦恼。我就想起了以前问别人的『既然<del>三天一大吵 两天一小吵的</del>恋爱那么辛苦,那为什么还要恋爱呢』,对方回答我说『有觉得烦恼的时候,也有觉得幸福的时候,幸福的时候比烦恼的时候多』。

如有所悟。

寒冬腊月回忆去年吃的螃蟹,小记最初的斯坦福公开课

本文为 果壳征文,一小时完稿,啊我逝去的时间……

事实证明奖品的力量是无穷的,连我这种万年潜水党也忍不住点了加组的按钮来写一篇征文(掩面)。不过这篇主要是抒情的文章真的能放到经验心得里吗。

我还记得去年9月份斯坦福的三门公开课上线的时候网上流传的激动和兴奋情绪,也记得纽约时报曾经为此发布过的一篇文章。当时在金融危机中的北美大陆为着他们所无可替代的财富——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而骄傲,为着他们最好的大学普及人类知识的精神而骄傲,同时也为着公开课这种全新的知识外溢行为感到隐约的担忧。
事实上在更早之前,网上就已经流传了各种带人人字幕的公开课(这真的不是为字幕组打广告),一些大学,如MIT,也早有了课程丰富的视频课堂——去年年底冒出头来,最后有了MOOC这个名头的课程和它的先辈们相比,多了些什么呢。MOOC更加正式,更加强调学生和学生或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也通过各种作业和考试更能把人带回那段令人怀念的课堂时光。
在一个全球性的大课堂里得到那些真·菊苣的授课,想一想就激动人心。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翘课抄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我,甘愿每周花上几小时时间再次尝试被作业的Deadline追着跑的苦头。顺便说我的专业和CS没有关系,所看到的也只是我看到的事实罢了,所以下面要是说错了请指正。

当时斯坦福的课程有三门,人工智能,数据库,和机器学习,似乎都是工程系开的。我选了听起来很有趣的两门,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及Machine Learning,缩写是AI和ML,这两个缩写……好吧还是挺邪恶的。
当时AI的教授是 Sebastian Thrun 和 Peter Norvig ,后来 Sebastian 去弄了 Udacity,一个比较偏重于CS课程的 MOOC 网站,有点像纽约市长推行的那个全民编程网站,既有从零教你学Python这样的基础课程,又有Self Driving Car这样非常酷的课程,顺便说Sebastian 是帮Google造自动驾驶汽车的哦……
ML的课程的教授是 Andrew Ng,Ng 教授就是后来 Coursera 的发起人之一,Coursera 上面的课程的类别就多了,有开过Science Fiction阅读课,也有金融市场课程,也有量子通讯这样狂暴酷拽雕的课……

先说AI课吧,在选课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人工智能这个听起来很棒的领域到底是关于什么的,后来在课程的论坛的时候发现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以为人工智能就是制造出能够和人一样思考行动的机器人,学成归来就可以复制科幻电影的情节了——但事实上不是这样。
这门导论性质的课从意想不到的方向揭示了人工智能这一学科的方方面面。涉及的内容有贝叶斯网络,机器视觉,再励学习,NLP,等等等等,也有比较抽象的Plan理论等(抽象到什么程度的话我记得有个朋友的文章很好,可以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链接在此)。为什么会用到贝叶斯网络,因为计算机还无法和人一样地自主思考,它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概率的比较,一封邮件是放到你的收件箱还是垃圾邮件箱里,依赖于在邮件里单词的概率基础上计算的垃圾邮件概率是大于还是小于50%。为什么会用到机器视觉,因为计算机无法和人一样自动识别现实中的物件,机器人感应到的只有距离和图像。为什么要用到再励学习,因为把机器人放到一个迷宫里它需要按照设定好的原则进行探索和学习已经走过的路径的过程。
我从这门课里了解到的就是这些。看起来很酷的学科前沿,深入去学习会知道里面的原理,是你我也能说出一二的东西。
这门AI课出来的时候还是试水阶段,教授的板书是纸+笔的形式,现在有了更加成熟有趣的课程,听说EDX上面的AI课不错,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学习。

再说ML课,机器学习的魅力在于不需要复杂的算法,通过既有的数据来实现复杂的功能。Andrew Ng 教授演示了他的乱飞的无人操控直升飞机,有些复杂的飞机动作是无法通过算法来控制的。这门课进行到一半有学生在网上Po了一个视频,利用神经网络理论和简单的编程,把安卓手机还有遥控汽车结合起来造了一台自动行驶小汽车,学以致用真是非常的厉害啊。
Ng教授他自己还在持续教这门课,我猜测Ng教授应该有亚洲血统,他的口音非常合适中国人的耳朵。Coursera上面有这门的课程,相信他的课一定是教的越来越好的。顺便说,Ng教授的最后的演说感谢了听这门课的学生,那个视频非常动人,可以看出他几乎哽咽了。
ML课有很多实例,举两个例子,简单的验证码破解法和人脸识别法。于是和AI课一样,学了它之后,你完全有能力动手做些什么。

很遗憾的是,除了这两门,我之后上的一些课程都没有跟进到最后,大概是因为自己忙了起来吧。现在MOOC的课程也越来越多了,质量也良莠不齐,尽管如此还是有些很想听的课程。斯坦福的这三门课算是先行者,在他们之后 iTunesU ,MITx,Edx,Udacity,Coursera,W3cschool。顺便八卦下,听在Berkeley的大大说,三校弄了Edx,因为Coursera之类毕竟还是带有商业性质。
小小列一下一部分我后来跟过的课程,有些课是因为网络环境的原因无法跟上作业不得不弃了。
Model Thinking(很有趣的结论颇反直觉的课程)
Udacity 的 Python 课程 (零基础学Python)
Introduction to Cryptography (这门课对零基础来说略难)
MIT上的EECS,很酷。
Think Again How to Reason and Argue (目前在跟)

前两天AI课程论坛上一个叫做 A year from now 的帖子发到了我的邮箱,看到这个标题,不由得一阵感慨,那时同时学习两门课的记忆鲜活地涌了上来,结课时候对老师的感激和不舍也涌上脑海。学完一门公开课(MOOC)或许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但肯定会让你更加充实,更少夸夸其谈。
于我自己,看到越来越多的MOOC的开设,真的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有那么多乐于和需要终身学习的人存在,薪火相传,更多姿多彩的课程才会出现,不至于让我的公开课历程,变成生命中昙花一现,永远冻结在2011年冬季的记忆。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参与到其中来,因为学到新东西,真的是很酷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