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头去尾讲座杂记

说来也有趣,7点出头到现在,也就是8点,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我近一个多月来最清醒的时候了。不过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我没睡醒的时候总是会作出当时觉得英明神武后来觉得非常糟糕的决定。

一边把衣服洗了一边回忆下午讲座的内容,院里的周年庆典,请到了不少有头有脸的校友来讲话,不过好在办成了学术论坛的样子。

算算年纪的话,从政或者从商,或者当学者,一般来说要从学校毕业三十年左右才有回母校演讲的机会吧。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宽待年轻人的行业果然还是IT产业,当时我不禁这么感叹道。不过现在想想也不对,像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好多发现都是年轻人作出的,更别说诺奖通常是颁给半百老人在年轻力壮时候就作出而今才得到验证的发现。

吴老先生的气场实在是很强,当他最后反驳着感觉有些刻意去控场的女主持人『政府和我们担忧的一样』向她走过去时,真是无法想象中一个人的身体上学识和经验能够那么外在地表现出来并让人肃然起敬,简直像是在燃烧般压迫的气场,而主体只是个好像用一手就能推倒的老人。

讲座的主题有点老生常谈,感觉鄙校大大小小的老师讲课时都脱不开这一块,城市化工业化和农村。

让我来口胡地总结的话(我不知道idea有多重要,总之版权属于今天的演讲者)内容可以分成三块,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在这三块之上是统计城市化(常住人口比例)的速度和真实城市化(户籍人口比例)的速度不对应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之上则是户籍等制度方面的问题。城市发展的问题在于建设用地的浪费,四万亿带来的空心城,地方政府的债务,以及引起的资金结构性问题,在这之上则是和政权的激励机制有关,因为政府有动力去申请大项目建大城市,因而又把合适的城市规模这个词提上台面。城乡结合部的问题在于它的规模庞大和自身处在法外的性质,一方面给城市的公共建设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自身又有很多治安方面的问题,它的存在与户籍制度不可分(我口胡的)。而至于农村貌似没怎么特别提到,值得注意的是信访问题60%以上和土地纠纷有关,而土地纠纷和之前提到的建设用地及土地财政之上则是城市土地国有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所有权结构,再者就是向来是农业补贴工业,土地补贴工业,所以如何把由此而来的收益分配给农民,还得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已经走过的路台湾和日本还有一堆国家都走过,该出现的问题目前也在依次显现。讲完了这三块就不得不谈到外在环境的恶化,于是较低的真实城市化率,可以成为增长的动力,但另一面来说这也是很危险的。学界对此的共识是『翘首以待十八大』。

吴老的话无论问题是什么,结论都能够跑到制度出了问题上。就像YZ无论问题是什么,结论都能跑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反而未来是发展机遇上面。果然是思路问题吧ry

多写写应该不错,不过我果然还是离电脑远点比较好吧。听讲座的时候困得一塌糊涂,应该漏掉了不少重点,暂时懒得去翻,时间好快啊,已经看到结局了怎么办……顺便我已经记不清楚讲座的主题了,前面说的主题是口胡的。

Advertisement

魔都异闻录(其二)

于是在魔都待的第四周……离上一篇写作也过了两个星期。这两个星期没有发生很多事情。历史上很多大事都能在短短一周前完成,不过在此之前通常都有准备和征兆,在这里则什么也没有。
你还能在一个凡人身上期待些什么大事呢(一笑
如果有的话,大概是相遇和分离了。

我才来魔都两三天的时候,曾经在推上感慨过『每一天都与之前的不同,真的是很不错的祝愿』。
说出这句祝愿的人在我发感慨的时候,正坐在同桌的一侧举杯畅饮。正好是我刚刚忙完报道工作,傍晚冒雨去收快递,却一无所获,似乎预示着一无所获的未来。后来Z便告诉我说D君回来了。那时正百无聊赖,不知道该期待些什么,琐碎而平淡的未来似乎在我眼前展开,黑洞般将我吞噬。
从中东某国回来的D君,仿佛一阵梦想的飓风,刮过生活平静的表面。D君是位别具一格的人物,本科的时候他多次组织形形色色的友人登山,登到高处,便仰天长啸。大四时候再见,已深沉地爱着哲学原典。一别一年有余,D君已经从异国收获了可贵的工作经验和自由开拓的自信,却依然带着苦修者的意志和梦想家的口吻。坐在他对面的昔日好友,今日死研们,脸上则纷纷带着被时光磨砺了梦想的表情–> (´・ω・`)(´・ω・`)(´・ω・`)(´・ω・`)

说来有趣,那时我刚来几天,却已经对未来满心忧虑。一方面是因为在学校的见闻让我的期待值落了空,一方面是因为我以前几乎不考虑工作和未来,当时却满脑子都是现实的考证实习和修业,并在尽我所能去了解其他人的处境,若是旁人和我一样迷惘忧虑,焦躁的心情心情便平静几分……这么想来还真是病态。
所以D君可以说出现得正是时候。一下子让我又『不现实』了起来,让我回想起了自己到这里来的原本的意愿。

回去以后我便如打了鸡血般开始翻阅课表,预备旁听一些自己有兴趣的科目。此地尚有不少大师,虽然没有牛掰到让人感慨说『啊,居然还没作古』的级别(罪过罪过)。本科生的课程死研是不能选的,但是“如果蒙老师同意他可以把你的名字手写加在名单后面,期末可以开具手写的成绩单和老师的手写签名来证明你修过”(摔),选了半天竟然都是偏文科的课程,大概是因为理科课程一上就是好几节,每每被冲掉吧(远目。

“打了鸡血”是个恰如其分的说法。我来这里的这阵子,越来越觉得能沉溺于一种幻觉的幸福心理状态,是一种出众的才能。事实上无法控制的变量和感到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如果不能保持超乎寻常的乐观,大概就会被琐事拖着,变得越来越现实吧。最后就会变成这样->(´・ω・`)。
之前在推上说过,有过很多有趣的相遇。其实各种相遇很平常,只不过对于长期人际交往真空的我来说,弥足珍贵罢了,后来回顾,也不免褪去玫瑰色。

还是说说让我想到“魔都异闻录”这个名字的那个相遇,那是D君神隐后的第二还是第三天,终于盼到了开学典礼。死研的典礼是在本科生之后,于是只看见一群统一着花花绿绿领子的新人从体育馆鱼贯而出。那时我心里正想着『每一天都不同』的说法。不过现实却是,唯一认识的室友先走了,我被丢给隔壁寝室谋面过一次的人照顾,交谈中本科学校被当面贬成渣渣,心理还是略感沉重的。后来也理所当然地落单了。
结果我却被PL的国际生MM捡到了…于是中午很厚颜地蹭了顿饭…韩国的MM,本科是UCB(我当时就想到了众B校大大),至于为什么研究生来这边,大概是因为喜欢中国吧……对方有非常直接了当地表达自己不认识多少人,令我不禁汗颜,人家是在异国他乡,或者和我在魔都的感觉也差不多。从餐厅里出来,突然下起了一阵把街上吹到一个人的都没有的暴雨,于是跑去便利店买了把伞,然后再撑她去对面的小店买伞。
现在重述起来好像确实没什么特别的嗯,不过当时这样异域的相遇还是让我感到很兴奋的,不禁在想大概……每一天都会有特殊的事情发生吧。所以本来是想好好写下一次次的相遇的,但是貌似都是这样不痛不痒的经历呢(笑
只不过看到可爱的||爽朗的MM心里果然还是会感到很高兴,就比如说今天晚上听讲座课坐在了复试认识的女孩身边,实在是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啊,和 @manill 的再遇也是这样……(你够

其他的麽……初中同学虽然长残了,不过有比没有好,而且还陪着人家上了我十年前都没有上过自己去绝对不会有兴趣去况且第二周还半价的东方明珠。高中同学本来要来魔都玩儿,结果却未能成行。校园内也有些惊鸿一瞥般的相遇,我依然过着举目无亲的生活。
另外让人困扰的是,因为脑一热主动跑到讲台上讲解一个很边缘的问题,莫名其妙地给一些人留下了印象,被传是数院的,真是对不住贵院ORZ。总之,人脸识别还是困难。

于是乎……果然还是烂尾了,异闻录也名不符实。
心底千头万绪,只能感叹一句,天凉好个秋啊。

瓜姐搬家纪实·伪

灵感来自https://twitter.com/Parrymia/status/249559410127552512

此文和现实中的任何人和事没有联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住在一个让人颇感温暖的街区,离开山口山上的室友那边搬到这里,才是第一个冬天。

这天我继续在践行不戴耳机审里番的梦想,忽然有人敲门,动画里男女主角还没进门,我停掉声音,去开门。门口站着一对相貌温和的老夫妻,手里拿着一对黄瓜。『是新搬来的吗?』原来是邻居。老夫妻自己种的黄瓜,上面还带着湿淋淋的新鲜液体。我谢过了老夫妻,本来是要请他们进屋坐坐的,但是里番重要,我关上门,又转头投入了其中。后来几次在楼道里遇见他们,见面问声好,也不觉尴尬,偶尔不加班回家得早,还会被他们请到家里坐坐,顺便修电脑。
这天坐在他们家里吃面,老爷爷忽然问我,『昨天晚上你女朋友来了吧,她多大了,在哪儿工作?』,我茫然地握着筷子,看着桌对面两人露出的温和笑容。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熟悉的叮的一声,『啊,1024上的〇片下好了』,我心想,这时又传来一声,我忽然心头大震,牵动手一抖,筷子落地,想不到堂堂瓜姐我……闻迅雷竟然失箸。这比我年纪还大的老房子的隔音……我缓缓俯下身捡起筷子,再直起身来,已经是有为青年的面孔。『嗯,她在XXX地方工作呢。』我说,平静地掩盖了响彻楼宇的夜夜笙歌只是审里番的不幸事实。
下次老夫妻来我家,却带来了其他的东西。当归,红枣,阿胶……我吃这些做什么。老夫妻微笑解释,这只是退休的福利。作为回报,我给他们修电脑,修得更勤了。老夫妻经常问到我的女朋友,她是不是工作很忙,为什么早出晚归,家住哪里,你们两个人在大城市一定不容易。到厨房审阅了一番,发现了我淘宝走顺丰买的情侣碗情侣杯,双人份的筷子,可爱的煎锅,还夸奖了我餐餐为媳妇做饭的新世纪好男人的形象。『不过她都不需要穿衣镜什么的吗。』于是我又添置了新家具。

这些天又有同事结婚。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那一天起我带上了耳机,做贼心虚般地享受着只有我一个人听得见这个事实。这样过了半个月,老夫妻来这边的眼神里大概有了同情,再过了不久,忽然问我要不要相亲,我当然是委婉地拒绝了。
这天星期五,项目又遇到了瓶颈。我心烦意乱地点开一个个文件夹,忽然发现,原来是以前精选版的里番,没在意我就继续点开看了,当声音响彻楼宇,我想我好像忘记了些什么,不过管他呢……
第二天中午我出门正好遇到老爷爷,老爷爷问我『你女朋友昨晚回来了啊』,眼里有对下一辈的珍视神情。
于是我说出了感觉是我这辈子最英勇的一句话(虽然大概对于他们来说,有点意味不明)
『不,昨晚上没有人来。我只是在看里番而已。』
#瓜姐搬家纪实·伪

注:思路大幅借鉴了里八神『没有人,浴室的水是我开的』这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6082724/

懒得写长了,将就。

魔都异闻录(其一)

开始动笔写的时候,我来魔都还不满一周。后来想想『还不到一周就忍不住想写总结你真是太甜了』,所以就一直按奈住没有写下去。
说是魔都异闻录,不过我觉得我遇到的有些事情不能说是绝世无双,也是相当罕见了,所以还是称为S君异闻录比较妥当吧,当然现在生活已经平静下来,不再起多少波澜了。下面的某一部分已经在其他地方说过,但为了这个标题,还是再说下吧。

我想一般人的到学第一天总是从来到寝室,父母亲友帮忙整理行李,会见新室友,再在学长学姐的帮忙下完成形式上的报道手续开始的。这些步骤的仪式性还要大过现实意义,让人产生些人生迈入新阶段的感慨。
上面这段话说的不是别的,正是我大学入学经历的写照。当时我对学校已经有了不太好的先入之见,心情不是很畅快,但从校园正门开始的那条宽阔的道路两侧挤挤挨挨的各学院帐篷和帐篷下川流不息的人流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大学生办信用卡的业务还没有被叫停,学校里到处是贩卖信用卡和电话卡来赚外快的学生小贩。那种拥挤和热闹让人忍不住思考新生分流工作的失败,不过更多的思绪,还是得用记忆犹新四个字来表达吧。
后来也作为学长学姐在新生潮来的时候下楼去观摩过。总之,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入学仪式了。总是热热闹闹,挤挤攘攘。

……
怀着羞愧的心情写下下面一行字。
我的到学第一天是从失败开始的。
简直是可以铭记一生的大惨败,『啊啊,百年之后我的棺材上依然刻着这些字』的感慨。总之不管表面如何仿若无事,我的心里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不要问我是什么失败,感激不尽。(虽然对于我乐于描写成笑话般的人生来说这个事件简直是绝妙)
相比起来父上开车错过两次拐弯饶了半小时才进学校简直不算个事。
当天放下大包小包后,在父上母上,ZX等人的陪同下心情略微沉重地逛了校园。当晚我赶回了家里,心里不停地感叹说晚睡误事。
然后坐了第二天早上的动车来魔都,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了,这回只有我一个人,却有刚刚超过一人能轻松负担程度的行李。

Tiny Cat所以按设定来说,我当然是9月3日,在死研新生报到的当天到达魔都的,这天是周一,天气晴好。
在来这里的火车上旁坐坐着一位浙大的教授,听他讲起学生的成功轶事和国企兼并的失败案例,并被敬告说应该早做打算,不知不觉就到了HZ,然后就到了魔都。下动车后搭乘地铁,还被一对正好在我后面一站下车的夫妻询问如何看地铁到站情况,地铁一小时有余,出站的时候,地图显示到学校还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进学校之后,还需要再走500米左右。
打不到车,拖着我的行李,步行到了学校,就是我当时的情况。情景虽然称不上凄惨,但也略微让人想笑。

我想在一般的情况下,我是不太喜欢人潮的。进入校园以后,林荫道上稀疏的教师学生平常地走着,一派百年老校的安宁祥和和恬然自得。(为避免被说是黑,此处略去数百字发挥)
……在当时,校园景象的平和极大地震撼了我既有的开学观。
负重拖着箱子,四周是浓密的绿荫和铺天盖地的蝉鸣,脑袋里和巨龟大阿图因一样只想着一件事:“重量”。好在在最后一段路上被隔壁学校的一位同学及其武汉来的朋友帮了把手,我不必挑战魔都没有电梯的七楼。

放完行李还是4点20分左右,那时想着通知书上写着报道时间到5点“一定没有问题”的我,来到了通知的报道地点体育馆,研究生院的接待人员却告诉了我一个不幸的消息。
『贵院的人好像刚走』
“贵校明天还组织报道吗”
『不组织了』
然后亲切地打了个电话『贵院的人请您明天早上去XX楼XXX室』。接下来告诉我『好在你还可以先去拿钥匙』。
拿寝室钥匙的过程倒是很顺利,不过不幸的是,进宿舍楼需要刷的卡我却无法获得。
因为错过了报道时间,预订中『在学长学姐的帮忙下完成形式上的报道手续』这样的打卡任务分散成了好几个定向运动小任务,这则是后话了。

当天晚上,躺在久违的硬板床上,略微有些嫌麻烦的我想着『你躺在这张床上的资格还没被承认呢』。夏夜微寒,我怀着一丝偷渡的心态,进入瑟瑟发抖的梦乡。回想起来,只有在学校道路两旁被无数卖日用品的小贩宰这一点,符合新生入学的既有模式。水果店老板都卖起40元一卷的草席这一场景真是温暖无比。
不过,啊,再怎么说,果然还是没什么开学的感觉。没有父母帮忙整理行李,没有学长学姐接待,没有信用卡小贩的骚扰,没有人山人海。

迷信一点说的话,大概就是因为欠缺了把过往关在背后的这一仪式,我的废萌行为才一直延续下去吧。
之后在完成定向运动任务的时候,也是因为精神不济跑了不少冤枉路。后来一次拿到进宿舍的卡的时候,还出现了走错楼的情况。
回忆:我去学院跑一趟把临时卡领过来终于不用果壳纸屑卡住寝室楼门口了,晚上回去准备大显身手,却连刷三次都进不去。当时有一名陌生同学在侧。我故作幽默地问那位同学『你没带卡吗?我这是刚刚领来的新卡还没用过(笑) 我不会走错楼吧~这里是XX号吗?』对方以瞪外星人的眼光看着我说这里是XY号
虽然是小事,不过当时真的觉得『这是在演楚门的世界吗?我还能再倒霉一点吗,噗。』

忙忙碌碌跑了两天,其间的混乱大抵只能怪我自己,怪不得其他人。
不过我不是很喜欢把大略说过一次的事情再详叙一遍,所以就此搁笔。更别说陈述那一小段的糟糕也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

对于有几位听我吐槽的,还是由衷致谢。
感谢父上母上。
今天,依然在,生存战略……

Xperia P( Lt22i ) 变砖小记

大概因为女神的手机高中时代最早接触的手机是索爱的关系,我一直对小绿标有着微妙的情节。拥有过两只JAR时代的索尼爱立信,两只都困病缠身,不过Cyber-shot镜头的优良表现,当时觉得很神奇的TrackID,色调柔和的屏幕与繁多异换的主题(喂),顺畅的操作手感,还是给我留下了不错的映像。
之后换了E71,虽说全键盘手感很不错,不过屏幕渣镜头渣,我基本没用它拍过照——顺带丧失了找寻日常之美的心,也基本没有用来玩过游戏——丧失了寻欢作乐之心,主题切换速度很慢质量残差不齐——更别说应用程序ICON不统一——丧失了追求完美之心——这不是重点,我就不吐槽金属后盖就是个BUG,手机大小刚刚好很容易手滑摔了,文件和软件系统只堪用……嘛总之有功有过吧。
现在虽然SE已经不在,只有SONY了,又是智能机当道的时代,不过我还是理性消费理性选择,再一次把小绿标带回了家……说笑的。


拥有众多优质APP的水果挺有吸引力,不过铁杆G粉是放弃不了安卓上的GOOGLE服务的。我在众多的安卓机中选择Xperia P(LT22i)主要是出于外观和预算约束上的考虑,最近的智能机长得要么是黑石头要么是白卵石,都比不上瘾科技上XPERIA的图让人一见倾心。昨天在实体店也看到了LT26i,4.3寸的屏的大小让人刚好是能联想到一板砖拍死你这个俗语。虽说现实看到的三儿子让我稍微纠结了下,最后还是带了Xperia P回家。港水,入手价2K1应该是相对便宜的,忘记检查配件,耳机被JS换去了你说这个做什么。顺便说原装耳机是MH750,入耳式,长短线,有线控。原装数据线是EC480,充电器为MH800,三孔。

—————购机唠叨结束—————
—————说说怎么砖的—————
SONY的原生UI从各个角度看都很赞,虽然说滑动有时略微会有点卡,我入手以后一直在折腾,没怎么正常使用,只是觉得发热量有点大。对于这台机子的评测有很多,我便不多说了。一般人应该是没有刷机需求的。
LT22i这一机型并不主流,好在相关教程可以参考姐妹机LT26i专版,文件虽不同,原理是相通的,目前还没有出现一键刷机包,在root前必须解锁bootloader,行货会失去保修,trackID也会失效,并可能无法使用官方升级,不过因为可以重锁bootloader所以还是挺安全的。我本来嫌麻烦并不想root(至少在4.0出来以前)。
……可我为什么还是死了呢,有部分得怪FBX(咦
只因为翻墙对我来说是一个必备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刷推的需求。可惜昨晚尝试了数种翻墙方法(wifi环境),都没有成功。gaeproxy(goagent)和ssh tuneel需要root不必说,我连直接拨VPN都失败了(RPWT?RPWT),所以想了想还是懒得折腾了(,root吧。
目前Lt22i欧版相关的prerootedMOD只在XDA论坛上有,放出mod的大神已经说了请勿mirror。再者放出时间还不长,XperiaP亦不流行,在国内的网盘上我没能找到不遵守神谕的文件。所以只能忍受翻墙后稳定在3~8kbps的下载速度拖着。
mod的大小在150~400MB不等,需要数小时才能下完,穷极无聊的我就开始翻论坛了,结果发现XDA上的大神已经放出了recovery,kernel的好处就是比较小只有7M,我下完以后刷进手机就发现悲剧了。好在还能进fastboot模式,呼吸灯是蓝的。这时候已经很晚了,我把刷机工具flashtool和国行包,强刷用的欧版包下着就去睡觉了。
没想到早上起来发现手机没电了灯不再蓝了……更为悲剧的是无论如何屏幕都没有反应,连上电脑也无法找到手机。我想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变砖吧。之后我尝试了各种按键组合,把手机弄得更死了。记下我血泪的教训以此为鉴吧。
—————变砖唠叨结束——————
—————说点有用的吧——————
一、我的手机砖了是因为下到的kernel不完整,网络太渣,不是大神的错。又因为一晚上开着fastboot模式,放电过度
其实依以前刷索爱的经验,刷错了kernel和firmware都没事,赶紧刷个对的就行了。
二、有问题请参阅说明书的『故障排除』一章操作,兹把可能对砖机的帮助列如下。(JS没有给我说明书我自己下了份,不过是在乱按键让手机死翘翘之后了)
1、如果电池电量低,为手机充电。
2、使用电源键重新启动手机。
3、尝试通过拆除并重新插入 SIM 卡来重新启动手机。
4、强制重新启动手机。同时按住电源键   和增大音量键 5 秒。当手机振动一次后,松开两个键。手机将自动重新启动。
5、强制手机关机 同时按住增大音量键和电源键   10 秒。当手机振动三次后,松开两个键。手机自动关机。
三、列几点我经历的手机变砖性状供同砖者心安。顺便说我的折腾还是在包换期内的,超出包换期的诸君还是收起笑容回去哭吧。按住电源键有振动就是福音啊,可惜我把福音按没了。
1、黑屏,手机屏幕背光灯有微弱的节奏较慢的一闪一亮,呼吸灯红色(下简称红灯),也随之一闪一亮——见于刷错recovery之后。
2、按向上键+关机键进入不了fastboot,连上USB/插头充电后红灯长亮。
3、按其他键无反应,按住关机键红灯频繁闪烁一阵
4、按其他键无反应,按住向上键和关机键红灯短暂亮一段时间
后三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手机缺电(放电过度)。需要先执行充电(请参看下一部分)。
如果不知道做什么好,可以先按上一部分的手法强制手机关机。
顺便说虽然是缺电状态,依然是有可能进flashboot模式的。将手机与电脑用数据线相连,此时呼吸灯持续为红色。长按住向上键和关机键超过两分钟将有一定几率希望看到灯变蓝,马上松开手,即可用软件刷机。
四、如何为砖机充电
经过一下午的折腾我明白了为一台没有反应的Lt22i插上电源,大概只能起到心理上的慰藉作用。
不过,还记得随机的软件Sony PC Companion吗。启动软件,将手机与电脑用数据线相连,点击『如何连接』来搜寻手机,再点击下一步继续,幸运的话,Lt22i上会出现久违的sony的徽标,然后就能看到充电中的电池标了。电池标会保持在空的状态比较久,请耐心等待,会看到效果。充电期间屏幕并不长亮,但按下电源键又会亮就是。
如果看不到充电的画面……似乎你的手机砖得比我更严重。
五、其他TIPS
1、想刷机,无法安装fastboot驱动,蓝灯一闪就变红怎么办:在手机上先将usb debuging关闭。
在设备管理器里面 更新驱动 不要手动去安装,而是选择从计算机的设备驱动程序列表选择。再在电脑上选择驱动的路径,再然后选择 android adb interface 即可 via
2、国外的网盘让人绝望,可以尝试采用关键词+ site:115.com 搜寻需要的内容。
3、刷机工具flashtool的一个好处就是能显示手机的连接状态,即使是砖机也有可能会显出点动静。在逆境中也保持信心是很重要的。
4、无论未来趋势如何,我觉得手机还是应该保留换电池的功能比较好。
5、you can never be too well-prepared. 
6、the wall is high, the sky is high, those clouds are far far away.
六、结局

我先执行了缺电状态进flashboot模式(第三部分)用命令行重刷了kernel,以及KA03 Xperia SSpeed这个和保留原生味道的rom
刷机速度很快,大概不超过十秒吧。
摸索出问题出在哪和,如何充电(第四部分)花了点时间,嗯差不多一天~
—————砖机指南结束——————
—————嗯工具与教程——————

给可能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这篇文章的你。
嘛不是我不想给链接。只不过刷机包总是与时俱进。
再者趁你现在是个把手机刷成砖的LOSER,是不是应该反省下自己对GOOGLE和教程的依赖,反省下以为能自个对菜谱烧菜就是有几份烹饪天才的认识,顺便培养下找东西的技能什么的?
反正我的经验是刷机前要对root, recovery 等名词拥有基本概念。要有一个不错的网络环境。如果要unlock,要知道lock的方法,如果要lock,也要知道unlock的方法。事先知道刷机的可能的后果并想好策略,如果身边有专业人员先咨询下各种灯的含义再好不过。
你应该在自己的Lt22i变砖之前就看到这篇文章。然后在出事之后和我一样深刻反省。哦不我还是在保内的,我可以随时找JS去换机hhhha。
和·你·才·不·一·样
(够了

宇宙尺度上的神性和母性——乱评《宇宙过河卒》

我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距离上一次读可以被称作为经典的科幻小说已经过了很久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时可以感受到激情在我血管里膨胀,这让我想起了上一回重燃我对科幻兴趣的小说——柳文扬的《一日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宇宙过河卒》作为太空歌剧,无疑比作古的柳先生的那篇充满灰色意味的作品更加宏大。再者,比起《一日囚》里的在同一天内循环十年的囚徒B先生未知的命运,这本小说里『被囚禁』在飞船里的人们最后得到了自由,被许了光明的未来。

小说的故事梗概非常简单,不过关键部分提前透露就没有阅读的趣味了(本文免不了会如此)。五十名科学家男女登上驶往室女座β-3的飞船莱奥诺拉·克莉丝号,利用飞船时间五年来行走完32光年的旅程——这时候外界大概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时间债是太空旅行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因素,当你远航了十来年——这只是你生命的十分之一,再回到你的故乡,却发现你刚离去时候尚在襁褓里的婴儿都已经垂垂老矣。书中的有部分科学家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不得不继续踏上无休止的星际旅途,就好象在做无限的自我放逐。

在宇宙的尺度上才能感受到,人的生命实在是过于渺小而短暂了。是以太空歌剧着眼于这其中的冲突,可以勾画宇宙的命运,也可以勾画人类的命数。《宇宙过河卒》一开始剧情便把查尔斯·雷蒙特和英格丽德·林德格伦这对伉俪抛出,再明显不过地选择了后者。是时核战争已经结束,唯一存有力量的瑞典成为了地球的实际上的行政中心。来自南极洲波柳戈尔斯克的贫民窟的男人——飞船警卫和来自世界中心瑞典的女人——飞船大副,他们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却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飞船上的灵魂人物。

虽然说书中一开始描写的斯德哥尔摩游记会让人误以为这是本瑞典人写的小说,但早在飞船上的天文学家尼尔森醉醺醺庆祝独立日,追忆帝国的荣光之前,行文风格乃至人物塑造已有了掩不住的美国范儿。飞船上的天文学家尼尔森来自覆灭的美国,雷蒙特来自南极洲,英格丽德来自瑞典,池云爱玲来自赤贫和内战的中国,首席工程师费多洛夫来自俄罗斯,此外还有南亚,非洲……整只船好比世界地图的缩印版,更准确地说,是一只文化冲突不断却发生逐渐融合的美式熔炉,不过这融合却并非重点。

查尔斯·雷蒙特是那种典型的老派绅士,他没有随身的私人物品,他的过去掩盖在简单的个人简介之下,他貌似冷酷,实际上这却是责任心的体现,对感情忠贞,所以在开始林德格伦『背叛』时才会受到真正的打击,所有谴责和外务他用钢铁般的表情一应承担。

在飞船遭受变故,乃至更早的时刻,雷蒙特就思考起飞船人员的组织,一力制定了将自己包装成『恶人士官长』的计划来使船上人员感情和工作重新获得重心。这是一种只与大义有关的自我牺牲,在好莱坞大片里屡见不鲜。但我想说这已经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充满了神性——不需要回馈和认可。美式科幻小说里常有这样的神性,不是体现在一个角色身上,而是体现在几乎所有的角色上。本书中描写的其他船员和科学家——无论是在其专业领域颇有权威却担心自己作为男人魅力的尼尔森,出生在保守社会难以接受开放的男女关系的首席工程师波里斯•费多洛夫,或是其他——他们有着人类的困扰,却又超出这份困扰,在飞船乃至人类的未来上有着高度一致性的努力意向。正是这份一致,才会让冲出银河系,冲出室女星团,冲出星系家族,乃至越过宇宙的奇点,几乎让人忘却了寻找终点的目的,变成一场伟大而壮阔的旅行。

而英格丽德·林德格伦,书中对她的着墨并没有雷蒙特那么多,至少不如雷蒙特那样令人印象深刻。她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成为雷蒙特感情变动的推动者。作为大副,她的职责主要是抚慰船员的心理,在本书里便是以一种伴侣的姿态。她拥有着独立的人格,一直爱着雷蒙特,却也在需要的时候抚慰了费多洛夫和尼尔森,或者书中未提及的其他人。在船上她的作用也更多是象征性的——这让我想起《机动战舰抚子》里说的,舰长主要由年轻人担任来鼓舞士气。我想说这也是美式作品里对女性的一种很典型的写法,将角色化为充满母性力量的浓缩体——林德格伦的所为不能说是出于爱情,只能说是出于一种宽厚的,在需要时给予的母性。不仅是林德格伦,还有和雷蒙特互相鼓励的池云爱玲,书末怀孕的费多洛夫的伴侣玛格丽塔,都是母性力量的凝结。神性需要母性来推动才能作出超越。对此,《宇宙过河卒》一开篇就说了,“女性在太空领域更容易得到提升,因为人们需要她们”,所以这应该也不算我妄读安德森吧。

*下方彻底剧透注意*

可以说《宇宙过河卒》在飞船遇到各种变故的前后是完全不同的小说,前半段,也就是飞船和人类社会时间流逝速度相当,人类生命周期尺度上的那段,让人感觉是着力描写人物因文化而起的相互冲突的普通星际旅行小说;之后到行驶到室女星系和银河系中途为止,依然在百万年的进化尺度上,文化的差异消溶了,还有遐想人类是否已经遍布宇宙,担心飞船上的科学家们拥有的智识是否已经是陈旧的废物的空间;再之后超越星系家族和星系氏族,到达上亿年的恒星系演化尺度,对『人』的担心便显得如此渺小,飞船仿佛在上演又一出漂泊的荷兰人的戏剧,已经走上永不停息的命运——在这三个尺度上,虽然未来都可用『不确定性』来概括,但思考的内容却截然不同了。我的思绪也随着这飞船进行了无限的冒险。

本书详细介绍了巴萨德引擎的作用原理还有相对论对质量的影响,对于一般人大概会有点晦涩难懂(把粒子加速器的原理扩展成十来个分句,作者故意的吧!),不幸的是为了剧情展开这部分是相当必要的——因此这本书一路看下来显得相当之硬。不过到了收尾的时候,超越奇点走向新宇宙,就显得有点草率和“软”了,我也特地去复习了下这本书成书年代(1971)依然时新的大爆炸理论,在奇点外盘旋——有这种当上帝就要冒犯科学的觉悟还是不错的。

不管怎么说,再硬的科幻脱离了情节也是一无是处还不如科普文呢,宇宙涅磐时刻的掌舵手查尔斯·雷蒙特绝对值得你我来上那么一场宇宙大冒险。如果你想在宇宙中繁衍本书也适合你

最后,如果有人因我这篇冗长的评论对这本书失了兴趣,那我得表示歉意呢。有人会看到最后吗?那在最后感谢下推荐给我这本书的雪梨 @shellexy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生命中最混乱的时期,和上一篇博文说的一样,我没有目标,也没有兴趣,也没有身份,一切都被解构。一本好小说应该是能够inspire的,我被鼓舞了,#我很好奇,所以我想,我应该感谢雪梨的。

2012.5.3 即日 by @Stockard
文中提到的书: 《宇宙过河卒》Tau Zero by Poul William Anderson
很久没一口气看科幻很久没写像样的文章,我只是找点事情做,胡言乱语请多担待。

解构

尤记得上次博客搬家的时候,我花了好几天把所有文章都整理到了新博客上。我还记得当年自己写博的准则——诚实记录下自己当时的心境。那时的我觉得博客是一个私人空间,可以任意书写自己的想法而不被追责,况且事无不可对人言,现在看来这些想法颇有矛盾之处。

断断续续写了好多年流水帐,我的心里也慢慢有了为偶然到访的读者负责的念头。几年间也开过几个新博写专门的内容,不过都不长久。最持久的那个就是轻博客上的备考日记了,我发现自己除了记录每天的想法外,也可以慢慢写些有主题的文章,虽然未必有什么价值就是。
于是现在,时隔6年,我又打算搬家了。此次搬博客,什么私人的心绪也不想带来,只是在开篇写下那两小段话,追溯我的过往。
然后想说下标题的意思。
这里的解构和哲学上的解构主义没有什么深刻的关系,只是借用了下词而已。尼采说“重估一切价值”,这正是我在去年一年里所体会到的。
赋闲在家近一年,大门不出,基本只通过网络和朋友们交流,而这“朋友”,又大多是推特上的人。我与外界相连的窗口如此狭隘,感受到的多样性却是前所未有的。
大概是因为这股冲击,原本在我心中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开始变形了。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原本在我的观念里,民主是个神圣而理想的词,可以细化为一套美式的制度,虽然有缺憾但是却能自我修补,就好象人类的历史不停前进的进程;但现实却是所谓的完美并不存在,西体中用未必妥帖,而通往理想之路不仅沾着鲜血还必然覆灭至少一代人的青春,民主的推动者反而可能是说着『质疑民主的人直接拖黑』这种黑色幽默意味句子的人——于是如果你要问我『好还是不好?』,我便会语塞,太多构念在我脑中,我无法给出一个简单明晰的答案。
现在对于很多事情我的感觉都是如此。对自己写下说出的每一个字我的心里都是五味陈杂。
除观念外,同样被解构的还有我的(如果有的话)理想,志向,兴趣,感情,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父母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对自己的认知。
IT’S COMPLICATED. 但应该是好事,大概。解构的过程中,我终于能抛开了原有的成见,虽不知道是不是走在迈向另一种成见的路上。
不过坏处就是,我渐渐不知道我自己在哪里了。我无法抑制对于唯一的真理的追求,同样也有很强烈的犬儒主义倾向。我无视他人的指摘,但又深受他人影响。
于是,我想我已经迷失了。总之是千头万绪。也许写下这份迷惘会有帮助也说不定,至于迷惘的来源我有诸多推测,为解决迷惘也做了不少事情,为免篇幅过长,还是不要一一说明了。
HELLO, WORLD